可否天降

赴宴

平行线

#又是作业



 

有没有经历过真实的、美好的初遇?

 

心血来潮和朋友们聊起来,在好几个插科打诨的回复之后,我以为这样的期待只能存在于幻想世界了,却又意外收到一位始终没有开口的朋友的私信。她用书面语言给我发了一段文字,字句斟酌,小心翼翼,我便知道这是她压箱底的秘密,也下意识坐直了身子,认认真真地读起来。

故事发生在朋友即将升高三的暑假,对方是她表弟的表哥,大她一届,姑且称为Q,是与她好似亲戚却并无血缘关系的人。Q家里在广东有间厂房,暑假时他就住在厂房的单人宿舍,享受高中结束后最漫长的夏天。朋友和表弟吃过午饭,想找一个地方写作业,表弟就带着她去敲Q的门。厂房的连排宿舍大大咧咧地晒在日光下,好像楼梯扶手上翘起的铁皮、头顶雨篷半褪的蓝色油漆都是被这日光给烫的。她跟在表弟身后踩上台阶,蝉鸣也跟着一路攀爬,直到一扇沉默的门前。

表弟“咚咚咚”地敲门,隔了一会儿,门里才传出踢踢跶跶的走路声。Q开了门,个子很高,头发有点乱,穿着宽大的T恤和短裤,眯着眼睛适应屋外的光线;他身后的房间又暗又阴凉,应是拉着窗帘,空调的冷风迎面而来,吹得朋友也眯了眯眼睛。表弟随意和他说着来意,先行钻进了屋,她默默跟在后面。Q的目光和她不经意对上了,不长不短的距离之间填满了初次见面的小尴尬:少男少女间的,未脱离睡意而不那么清醒的,蒙着日光炙烤的白雾的,在冷气中微弱浮动着的。

Q有点不知所措,挠了挠头,只朝她说了一句:“坐。”

 

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,甚至算不上一个故事,因为只有“初遇”而已。从那以后,他们保持着每年见一两面的频率,聊的无非是学业或是实习。两个人也各自都有过浓烈又纠结的恋情,就像那午后灼人的日光;而彼此之间保持着这份寡淡的可能性,好像冷气房中微动的窗帘,让一切都蒙入不清不楚的暧昧中。朋友说,他们像是两条平行线,永不相交,你邀请我坐下,我便坐了;四目相对,却也再无其他。

不知为何,我心里总想着这个近乎完美的初遇,不愿去想它的后续,彷佛它就停在这里,便是最好的结尾了。这也许就是人们常向往的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因为不论是真实的生活还是虚构的故事,一旦展开,注定要加上鸡毛蒜皮,走些七拐八拐的弯路。而做两条距离不远不近的平行线,彼此便都是对方眼中的风景,自己的生活水深火热,对方还是清风明月,既可以是盛夏中的扑面冷气,也可以是迷惘中的天使光辉。

 

在这次聊天之后,我无意中读到安德烈·纪德在《窄门》中讲的故事,他和表姐日渐相爱,但又认为爱情从形骸靠近开始就注定滑向遗憾和不完美,于是二人拒绝幸福切实的降临,努力维持着平行线的状态。他说,“为了你,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得那么高,以至于人间所有乐事对于我来说全是失落。”这句话很使我震动,原来这天使光辉伴随着这样大的痛苦,原来人想要阻止爱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平行线是要靠双方刻意维持才能达到的效果,若是不去管它,要么会越靠越近,要么会渐行渐远。

我回想起前几年看《Lalaland》这部电影,前面一个多小时的叙事都没什么新意,歌舞的衔接也颇为生硬,但结尾十分钟的蒙太奇还是赚到了观众的同理心和眼泪。谁的人生中没有几次“如果当初⋯⋯”的念头呢?作为当下生活之平行线的本性,遗憾因此产生了难以抗拒的美丽,若给我们机会倒回初见之时重新做选择,那条路会不会更好、更顺利、更完美?影片漫长的片尾曲集合了全片每首曲子的高潮部分,默默听完,彷佛走过了平行世界中的一生,每一步都是完美的选项,迎来的也都是完美的结果:事业有成,爱情顺利,无风无浪,顺理成章⋯⋯可音乐邻近结尾时,我却突然倒戈了,我觉得这场幻梦并不动人,反而是两个人渐行渐远时,女主笑着说的那句“I’ll always gonna love you”更为触动。大家为这段幻梦落泪,也不过是知道遗憾终究是遗憾,做出的决定永远不可重来,即使重来也不会如此完美,走上那条平行线的话,又会经历那条线上埋着的鸡毛蒜皮和弯路;而那个女孩身处这些压力之中,并未反悔或放弃,仍然勇敢地说爱。

 

我发现这才是爱被世代歌颂的原因所在。

 

在不信神的科学时代,我们依然认为爱能战胜许多东西,说得多了,便让人觉得是陈词滥调。似乎在看过了太多变质的爱之后,人们越来越依赖最初那份若有若无的本能吸引,这种吸引来自于未知:我们不知道对方有什么缺点,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坎坷,因此依赖得心安理得。但那毕竟不是爱——有时我会想,爱这个东西,是不是写在宇宙的基因里面,因此所有生物都在追求它——我们还是会说自己“缺爱”。而爱是从了解和接受之后才会开始,为了获得爱,我们必须接受那些鸡毛蒜皮和弯路,必须包容那些不完美,必须选择一条线路,义无反顾地走下去。也许它不似初见那般清丽,不似那份心动将我们包装成圣子圣女的模样,爱往往使我们成为俗人,将信仰从高处摘下,安放在面前这个人身上。

 

后来朋友问我,如果她这个初见是一篇小说的开头,让我来续写,我会怎么结尾?我思来想去,决定鼓起勇气让二位主人公向前踏出一步:或许Q继承了家里的厂房做大做强,但感情被家人阻挠,结了婚却并不幸福,最终还是选择与妻子分开;我这位朋友是独身主义,对家庭和婚姻都有些抵触,始终在外面打拼事业。很久以后的一个似曾相识的夏天,朋友或许会因老人去世而被表弟叫回老家看看,恰好Q也回老家收拾旧物,表弟便带着她再次踏上铺着烈日和蝉鸣的台阶,敲响那扇沉默的门⋯⋯十几年了,两人带着各自的狼狈,爬上长长的楼梯都有些喘。可站在这扇门前,耳边的蝉鸣、眼前枝桠摇晃的阴影,都与那个春心萌动的日子别无二致。有的东西,埋藏得越深,发酵得就越彻底,只要一个小小的提示,醇香便冲破时间的牢笼四溢开来。

门开的一瞬间,扑面而来的还是空调的冷气,但没那么凌厉了;屋子里的光线暧昧不清,他投过来的视线或许依然是意料之外,琢磨了片刻,说出口的还是只有一句“坐”。那一瞬间,两条平行线终于产生了交点。

绕了半生的圈子,回到最初的原点。这一刻也许是结束,也许是另一个开始,谁知道呢。《洛丽塔》中亨伯特不也是因为对初恋情人念念不忘,从此永远对少女情有独钟吗?他爱上了少女洛丽塔,他们之间相差的不只是年龄,还有无法挽回的沟壑,简直太不完美;然而他的那句告白又是多么无可挑剔:“她可以褪色,可以枯萎,怎样都可以。但我只要看她一眼,万般柔情就涌上心头。”他以初见来向爱情起誓,他将永远像最初迷上她时那样的心情去爱她。这或许解决了人们纠结已久的矛盾:既要白月光,又要世俗的爱。这样的话背后,是何等的勇气!




 

 

评论

热度(2)